古地磁法和碳14测定年代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如何?为何很多遗址和化石的年代有很大争议
很专业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古地磁测年方法和碳十四测年是两种原理完全不同的测年方式,而且由于二者测年的尺度和适用性完全不一样,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所以以下分开来讲吧。
先说古地磁测年技术,地球的磁场基本上是一个“地心轴向偶极子场”,具有地磁北极和南极,现在我们看,地球的地表各磁场都是指北的,但是在地球的历史上,磁场方向发生了很多次的倒转,就是现在的地磁北极在历史上是地磁南极。我们现在的地球磁场是指北的,这大概从78万年前就是这样了,我们把这段时间里面的磁场方向叫做“布容正磁性期”。而78万年到250万年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磁场方向相反,叫做“松山反极性期”。再往前是“高斯正极性期”,再往前是另一个反极性时期,名字好长,不想打出来了。但是在这些大的极性期里,也有一些短期的极性反转事件,比如“松山期”里著名的“贾拉米诺事件”和“奥杜威事件”。
地磁极性年表(网图侵删)
好了,大概知道了这些个极性反转事件之后,因为每个极性事件的年代都比较明确,所以就建立地磁极性年表,然后对遗址地层中的磁性矿物的磁性特征,进行对比,就可以大致推测其年代了。所以说,古地磁只能提供一个粗略的年代范围,做不到那么精确。不过胜在其测年的年代可以到百万年,所以有较好的适用性。
碳十四技术是放射性同位素技术,根据碳14的半衰期进行测年,这可以提供精确的测年数据。所以准确度很高,但是它也有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对5万年到200年这段时间的标本,碳十四测年技术可以保证可靠性。其原理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在其它回答下面说过很多次,可以去看我以前的回答。
网图侵删
总结一下,二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相比较而言,百万年左右的年代,除了有很好的同位素测年数据之外,古地磁是个好的参照,5万年以内的样品,碳十四是非常可信的。
天字一号的第一封家书
2021年5月15日晚,中国探火工程官方微博@天问一号祝融火星车 发来第一封“家书”:
火星到站!
地球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祝融号火星车,今天,我搭乘着“着陆器”一同抵达了火星表面,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这一刻,让大家久等了!
今天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于今天上午7点18分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安全着陆火星,除了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选择合适的天气状况,避免被火星的巨大沙尘暴所干扰。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绕火飞行后,我终于找到了最佳着陆点。
偷星九月天动漫背景介绍
在千年之前一颗陨石降落在地球。陨石散发出的奇异磁场帮助了当时的人们开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当时人们称这股力量为第七感。
人们有了神的力量但缺少神的仁慈和智慧,贪婪的欲望在这片土地上肆虐。
终于引来外族的入侵,看着即将灭族的惨祸,古悉兰皇帝决定用最后的力量于叛军同归于尽。
但是他预感到恶魔的阴影不会就此消散,因此选择了古悉兰族的最有潜力十二个孩子,将他们封印。让他们去面对千年后的危机。
敦煌的文的传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敦煌,位于甘肃省。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玉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如今,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
敦煌文书改变了近代国际汉学的研究重点
敦煌文书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正是这批文书,催生了敦煌学。敦煌文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外国探险家的觊觎和盗窃,文书因此流散各国,现分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丹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典等10余个国家和中国境内(包括台湾)的数十个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随着敦煌文书的流散,世界汉学的研究方向为之一变,整理和研究敦煌文书成为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国际汉学机构的核心任务。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韩国等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敦煌学研究机构。在西方,有机会接触敦煌文书的汉学家都对其开展研究。正如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所言:“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20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敦煌文化提升了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书流散他国是中国学人心中难以消退的“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人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50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在印度新德里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向世界展示敦煌壁画。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