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因沉迷游戏,母亲落泪发声,指责游戏群内四百人是“废物”,你有何看法
为人父母,谁不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应当读书的年纪,如果过度沉迷游戏,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游戏中,学业荒废也影响前途,作为家长的自然担心,但如果把一切教育上的失败都归咎游戏,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前不久,有位网友曝光一件事,说的是一位初二学生的母亲,眼看孩子成天沉迷游戏非常焦急,但毕竟隔着一个时代,面对儿子喜欢网络游戏,母亲自然不明白,更加不会认可,却又无力拦阻,于是就在孩子的手机在一个群里想弄清楚孩子玩的到底什么。焦虑的情绪使这位母亲言词有一些激烈,认为自己还在上初二的孩子每课成绩都不及格,就是这个游戏群害的。其实,从母爱的角度来看,这位母亲担心自己孩子的未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初二是比较关键的学期,稍有松懈,可能就会与理想中的高中失之交臂,看着孩子成天抱着手机聊游戏,肯定着急。当然,群里也有人反驳,但这位母亲依然坚持认为,这些东西不利于年轻人成长,要学会适可而止,到最后这母亲甚至都快哭了,希望群主能解散该群,不然就报警。说实话,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担忧、焦炉和不安,但教育是讲究方式的,游戏、动漫是时代的产物,每个青少年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这些东西,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但身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了,如果一味的指责,甚至怪罪他人,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好方法。多和孩子沟通,多去真正的了解他们,而不是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定目标,定高度,和孩子成为朋友,换位思考,一定会比指责更有用,各位网友们,你们有何看法呢?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各位回见啦!
这位家长显然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资质问题。
她的孩子是一名初二学生,每科成绩不过平均线。而初二的课程难度并不是太大,对于常人来说,稍微努力就会有成效。抛开她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这种情况,只有你儿子厌恶学习。90%的学生都讨厌学习,但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厌恶它。
这是个态度问题。每个学生都需要家长在学习上的引导,尤其是在初中这个青春期爆发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不能给予支持与鼓励,呢么孩子心中的烦闷不能及时消除,并随着青春期被催化和放大。游戏显然可以很好抑制暂时的烦恼,但它永远只是镇痛与放松,不可能消除孩子心中的坎,这道坎需要家长和老师来帮助克服。没及时克服的表现一般都是沉迷游戏,成绩下滑。
但游戏不背锅,它只是作为一种娱乐而存在。拿我初中班级来说,有很多人在经历青春期有波动。总结为以下方面。
沉迷游戏,成绩下滑
沉迷踢球,成绩下滑
沉迷追剧,成绩下滑
沉迷追星,成绩下滑
沉迷小说,成绩下滑
个别人才沉迷麻将,成绩下滑
很明显游戏不背这锅,它不过是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镇痛剂”,而镇痛剂从来不止一种化学配方。在没有游戏的年代,学渣依旧存在,高才生反而比现在少得多。
就我来看,孩子沉迷游戏,总比他在外面鬼混,结交社会闲杂人员好的多,也更好治理。
这位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而不是专注于痛骂别人。不过这事情搞得这么大估计母子俩已经开战了。
在每一个沉溺游戏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位泣血的母亲。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自私,你不能用理智来要求它。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曾经遇到过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家长,因为她的孩子和别人发生了矛盾,被教师叫到办公室,班主任声色厉下,那位母亲像一个做错的孩子,她一再对老师说:这都怪我,我没有做好,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请老师原谅,请你不要放弃他。她是流着泪说的。老师说: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不要将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她说:有关系,因为我是他妈妈。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无怪乎母亲总是承载了太多的责任,拥有太多的担心。
这位母亲面对自己沉迷游戏的儿子,落泪发声,指责游戏群内的四百人为“废物”,我认为他们确实是一群废物!在正值黄金岁月,荒废于游戏之中。不是废物是什么?
我认为这位母亲确实指责错了对象,将自己的情绪发泄错了对象。他们是废物,该有他们的家长指责,而不该由你来指责。这就好比你的儿子和一帮痞子流氓在一起,你应该要做到不是去骂这帮痞子流氓,而是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带自己的儿子离开。然后禁止自己的儿子和这帮人来往。不然的话,就打断他的腿。
你的儿子和一帮行为不良的孩子在一起,不能一味的警告别人不要和自己的孩子玩了,如果是你的儿子主动的找的他们呢?
所以,这位母亲应该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指责别人,因为没用!
每一位沉迷游戏的孩子的背后,都有失职的家长。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家长必须深刻反思自己。
家长平时管不上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一切都由着孩子的性子,这样不出事才怪。我见到过很多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为了孩子不打扰自己,随手塞给孩子一部手机,让他看视频玩游戏,那时候流量可着劲用,也不心疼,只要求孩子不打扰自己就行了!手机成了家长解放自己的工具,大部分孩子就是这时候接触到了游戏,天长日久,也就上了瘾。
曾经带过一个班,有一个学生就对游戏上了瘾。父母都管不上,每天给孩子几块钱让他自己解决中午饭。那个时候网吧还很盛行 ,这个孩子就用父母给的钱去上网,时间一长,也就不能自拔了。一天上课的时候,他没有来。我问同学们才知道他又到网吧上网了,我骑着踏板,赶到那片网吧林立的污浊之地,大大小小的网吧,杂乱肮脏的地面,色情诱惑的海报,处处透露着一种颓废的气息。我身穿工作装,特别的眨眼,说实话,我有一种慷慨赴死的感觉,就在一个烟雾缭绕,脏话不绝于耳的网吧里,在一群小黄毛中间,我找到我的学生,把他拖出来,那群扎着鼻钉,留着杀马特头发的人恶狠狠地看着我。
我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一副爱答不理刚睡醒的音调推说自己没空,对于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管。我再打电话,直接就不接了。
试问,这样的家长能够教育出好的孩子吗?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部分认可这位母亲的想法,过度的沉迷就像当舔狗,最终很可能会一无所有。
但我今天要举一个反例,他从小学开始沉迷游戏,初中开始上网吧,高中就天天逃课。一开始,游戏对我来说是个避风港,它可以让我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忘记父母的争吵,忘记三年都见不到几面的嗜赌父亲,忘记终日酗酒醉生梦死的母亲。
这一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放着烂掉貌似是最好的结局。
突然有一天,母亲喝了酒人事不省,本应该在牌桌上叱咤风云的父亲赶紧回了家,还带来了一小笔钱。真的是一小笔,勉强给母亲打针,然后买点好吃的。
他突然就开始发奋,每天只逃半天的课,剩下的时间也埋头在试卷里,只是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人连统考都不及格,高中毕业证都没有拿到,凭什么考上大学?
结果他考上了,整压在二本线的分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这下总可以好好打游戏了吧?又是四年寒暑,父亲依旧打牌,但多少也做点生意,家里又添置了一套房产,在城市的新区,房子也不是那么便宜。母亲也不在喝酒,家里的情绪缓和了许多。
只是这人,他依旧打游戏,连课也不上。
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希望?
你猜这人现在如何?
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初二的学生,沉迷游戏不思学习,这换成谁当父母都会痛苦不堪。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位母亲把气发在游戏群,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自由交流的地方,要怪也只能怪你的孩子。
就像酒精烟草,游戏网吧,实际上国家都有规定不能让未成年人接触。所以,像这样的游戏群,同样会影响到孩子,实际上应该接受批评监管。
对于这个时间,网友们的观点不一:
有支持的,对游戏的危害感同身受
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电子竞技也是一项被认可的运动了,不应该被禁止。同时,成绩不好真的是游戏害的吗?
也有网友表示,游戏只是游戏而已。孩子沉迷游戏,家长更多的不是怪罪游戏本身,而是应该从家庭教育上反思自己:
游戏到底会不会影响学习,该不该存在,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游戏本身就是为了放松和挑战来设定的,确实容易让孩子上瘾。但是,自控力好的人会把它当做放松的手段;而自控力不好的孩子,则会深陷其中。
也许,我们确实应该理性地看待游戏:加强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单方面地希望通过禁止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并不可取,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上感受到成就感,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认真努力学习!您觉得呢?
关于游戏,一直存在的很大的争议性,有人说它是电竞,也有人说它是电子毒品,那究竟谁对谁错?小编也给不了正确的答案。从2018年来看,电子竞技的确给中国带来了世界级的荣誉,也让国人逐渐接受电子竞技,很多人对电子竞技已经改变了曾经的偏见与执念,可依旧还是有些家长,将自己教育的失败全部归咎于游戏。
70年代的武侠
80年代的流行歌曲
90年代的游戏机
00年代的电脑
10年代的手机
通通是可怜的背锅侠,敢问这些没用的家长们,你们还需要多少背锅侠?
这些没有教育能力怪东怪西的父母和老师们,能不能自省一下?自己有过科学、耐心、良好、正常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吗?永远找理由替你们背锅吗???
记得以前看过个文案
电子游戏:救救孩子
动画动漫:救救孩子
校园欺凌:关我屁事
家庭暴力:关我屁事
食品安全:看我干嘛
大人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到底是什么
他们只需要一个掩盖家庭教育失败的借口
四十年前它可以叫做武侠小说
三十年前它可以叫做追星
二十年前它可以叫做早恋
现在它叫做电子游戏
当孩子在别人那闯祸了
初中的时候我们家买了一台电脑,说是给我学习,但是实际上我的爸爸妈妈那会还年轻,买了不少游戏光碟。一开始是玩VR特警,后来是弹球,再后来父亲因为工作转换,心性有了挺大的变化,而我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游戏,我的母亲则开始在潜艇大战中疯狂杀戮。
那个时候我玩的游戏真的很多,冷门热门都在玩,跟班里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也是特别铁,每次周末或者放假都特别喜欢聚在一起玩。我的父母除了平日不让我玩,周五晚上开始到周末结束,我还是很自由的。而我的成绩也是高度稳定,跟我一起玩游戏的朋友们基本长期霸占全班前5,全市前100。
转折是在高中之后。那会父亲仕途严重受挫,至少在他看来应该稳定的晋升却意外失手(但是官场的规则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走后门不阿谀奉承,就很难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无处宣泄的他把矛头对准了我。那个时候的我做什么都是错,连讲个笑话给他听试图让他开心都被曲解为讽刺挖苦他。后来在路上被人欺负,他也只是充满怀疑地说一句,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
后来我开始放纵自己,因为自己严重的得失心,让我慢慢开始走向歪路。想要用打架斗殴证明自己,用逃课旷课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再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了一些自控的意识,想要找回曾经学习优秀的自己。那一次我特别努力,从全班第40多名一口气追到第12名。全班都觉得不可思议,而我们的班主任更是在班里不点名地表示我的成绩水分很大。我整个人都懵了。
很抱歉,我没有继续努力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选择了自暴自弃。最终高考只有420,三本都没有过。
这整个的中学生涯,跟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回想起来,真的是游戏毁了我吗?
现在的我已经工作了好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也会时常把中学的所有经历进行复盘。那个时候自己很叛逆,而我当时不善交际的性格也让我失去了发泄情绪的空间,无人引导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愿意承担压力,在压力面前选择退缩和自我流放也是我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
说了这么多,沉迷游戏自然不对,但是家长在咒骂别人彰显自己低劣素质地同时,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他宁愿沉迷在游戏中也不愿意出来面对这个社会?请反思,并且改善。
青少年沉迷游戏辍学,妈妈严重焦虑,如何救助被毁的少年和被毁的家
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久以来造成的!现在发现了就晚了,病到根里了,他如果自己不自改谁也救不了了。作为监护人从根本上就没有关心过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求,可能对孩子也缺乏要求。孩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为人父母是需要很大的责任来承担的,不是叫他吃好穿好就行了。一个孩子细微的举动和言语有时候我们都要考虑一下他不是不有什么变化或者变故了,想得知孩子的一切你就要多多和孩子沟通沟通,和孩子们做朋友一点也不难就是看你愿不愿意花点时间和耐心了。也许对于有些家庭真的有些难度吧!
政府应全面封禁游戏软件或平台,只允许极少量益智和怡情的不易上瘾游戏存在。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乃至思想品德,这是与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中国不需要魔幻般的变态的甚至宣传暴力的网络游戏。全民抵制网游,共同声讨软件开发者和传播者。政府应为青少年网络游戏上瘾筑好第一道安全屏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无毒品,就无毒瘾。无游戏,就无网瘾!
政府应自觉担当为青少年网瘾第一责任人,游戏软件开发商应良心发现,自觉担当第二责任人。这两个社会主体都勇于担当,切实为民着想,为祖国未来着想,就一定能清理并净化网络环境。
净化网络,铲除害人的游戏,应上升到国家行为,上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方能彻底掐死网络游戏上瘾的源头。
从源头去治,才是良策。
请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家!救救我们的未来!
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首先家庭父母教育很重要,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其次,国家应该立法,对游戏类严格控制,和怎么样约束青少年上网,和上网时间,确定一个界限,从而严格控制孩子上网。只有父母和社会一起行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青少年上网。避免青少年因上网造成的家庭矛盾。
这确实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很重要,怎样救助这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们呢?我想只有先开导他们的思想,循序善诱,比如可让他们看一些比较有趣的科学书,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或者读读古人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讲讲,道教中的"神仙故事”等等,都是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的。这样慢慢的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就能改掉沉迷于游戏这个坏习惯了。
一个孩子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孩子沉迷游戏而辍学,势必会让整个家庭都为之焦虑。而现在孩子沉迷游戏、手机,也是许多父母的心头病。
想解决问题,第一步就是戒除孩子的网瘾,继续去学校学习。
那如何克服孩子的网瘾呢?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像小学生时期的孩子那样,对父母唯命是从了,所以强硬地没收手机、砸电脑、把孩子关在家里不准去网吧,那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见过一些家长和孩子聊天,一开口便是“那游戏就有那么好玩么?我看没意思透了”、“现在玩游戏,以后能有些什么出息?”、进一步演化成“我看你这个人以后是一事无成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开口,便遭遇了当头棒喝,还怎么将心里话说出来呢?
家长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不如先放下心里的那些想法,用宽容平等地态度和孩子聊聊这件事“儿子,你现在玩的是什么角色啊?你能跟妈妈说说他有哪些大招么?”、“老爸最近也开了个账号,不如带着我一起玩啊?”以游戏为入口,先了解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游戏呢?自己是不是也想控制但是控制不住?知道他的想法后,才能够对症下药。
青少年沉迷游戏辍学,妈妈严重焦虑,如何救助被毁的少年和被毁的家?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玩游戏,手机控已经非常普遍,成人一般都有工作,能控制一些,很多孩子放弃了学业,整天不出家门,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很多孩子会毁了一生,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焦虑,是正常的,关键是怎么找到让孩子走出来,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的道路。
在处理这样的问题,首先看多大的孩子,如果大点的,在学习中遭受挫折,这样的孩子相对比较好调,只要认可心理咨询师,重新找到学习时好的感觉,就可以走出来。
难办的是从小就玩,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溺爱太严重,想怎么着就这么着,一点不顾及家长的感受,难度就大。
从根本上还是搞好家长培训,政府、社会机构、心理教育专家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提升家长的水平和意识,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儿子偷家里16万打游戏,妈妈报警,要求追责,你怎么看
子不教父之过,16万,小康家庭,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吧
报警可以,先了解情况是属于诈骗,还是自愿
如果是诈骗,报警追债无可厚非,但不要抱有钱追回来的想法,让孩子全程跟随,让他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如果是自愿,这只能让警察当成民事纠纷来处理调节。碰到对方好说话的,低声下气的可能会收回来一些,碰到较真的,人不给你,你也是什么办法都没有
这个时候态度是个大指标吧,家长有没有想过,无论是诈骗还是自愿,都没有权利对他们发脾气,请回头看一下自己的孩子
孩子这,让他意识到错误,改正了,也就不要一味指责了,让他知道,男人,有可为有可不为
唉,为人父母,何曾是一件容易之事
最新!小学生充值游戏花掉妈妈两年工资,公司拒绝退款,你怎么看
游戏公司退款是人情,不退款是道理
一般情况下,手机要充值游戏肯定需要输入消费密码,只有小额支付才不用支付密码,但每天都有限额,所以一天不可能充值太多。而且每一笔消费都会有通知记录,一天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变动家长都不关心一下?这好明显是自已家长的失误,我觉得不应该由游戏公司负责。
第二:现在接近11万的充值,肯定不是一次直接支付,而且是多次,并且这么大的额度肯定需要密码,为什么孩子知道密码,这个家长是否需要检讨一下,自己密码保管不力,还要人家负责?
再看看微信充值记录,已经明显是多天的操作,这都是家长的疏忽,普通人都会每天关注一下自己的支付通知,那怕孩子把这个支付通知删除了,还有就是银行短信不应该删除吧
还有上网上,只需要用一个平板,一个无号码的手机,用家里的WIFI,这是基本配置,所以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删除了短信的通知。
作为商家的角度:
商家确实不清楚是谁在支付,孩子还是成年人,成年人的话肯定不会支付,但你家长说的孩子支付,根本没有证据,相信这个游戏登录的账号信息已经被某个成年人身份证登录的信息,对于商家来说,确实是成年人在玩游戏。
当然,退款需要协商,但并不代表人家有退款的义务,只能说家长对于自己的支付密码,支付信息,支付额度都没有保管好,更没有监控好孩子,晚上接近11点孩子还在玩游戏都不知道,所以只能说这个孩子坑妈了。
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成了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必备工具。
而在此期间,“熊孩子”大量“氪金”消费,家长却退款维权不易的消费乱象时有发生。
之前就有西安蓝田县刘师傅家年仅13岁的儿子,在腾讯游戏上充值了13000元,得不到退款的事件。
那么,这次又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下面,我们来回顾下事件的概要:
【时间】近日
【地点】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
【人物】13岁就读六年级的小学生
【起因】“熊孩子”趁在家上网课的时候玩起了手机游戏
【经过】在玩“汤姆猫大冒险”、“我是汉克狗”、“汤姆猫跑酷”等游戏中,这孩子充值了将近4万元。
这笔钱,相当于她妈妈两年的工资。这一下子就挥霍光了。
【结果】孩子家长找游戏公司退款,但被拒绝了。
【个人观点】:
几大疑点:
1:怎么证明是小学生充值的?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
2:小学生怎么知道密码的?是自己泄露?
3:做为家长,为什么没有管控手机?下载游戏是否知情?
不退款是正确的,家长的监管不到位。为什么让游戏公司买单?还不能有效证明是小学生所为。
看到这个题目,其实感觉已经见怪不怪。小学生玩游戏,充值成千上万,应该是经常见的事情。前段时间腾讯也拒绝退款,原因就是此前已经退还过一次费用,这一次16岁的中学生刘某再次充值13000元,拒不受理。而近日,湖南陈先生13岁读六年级的女儿,在上网课期间玩手机游戏充值四万块钱,这笔钱是孩子的,母亲在作坊里做工近两年的工资,一家人真是又气又恨!玩的游戏叫做“汤姆猫大冒险”、“我是汉克狗”等,属于金科文化公司产品,该公司直接表示不退还费用。
通过查看小女孩的充值记录,四月份账单上面就显示支付了25898元,,更是在4月15日一天就充值了3000元。“熊孩子”玩游戏大量“氪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
根据陈先生所说:“因为平时都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并且游戏登录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区别,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分,支付方式也有一定的漏洞,所以孩子才能够注册,而后进行游戏充值。”
在5月21日,广州金科文化公司表示不能够区分,是孩子的行为还是大人的行为,所以对该笔支付不给予退款。同样建议家长将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全部保管好。
矛盾所在!
正如金科文化公司所说,对于充值支付情况不能够区分,到底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而游戏登录、充值时,如果没有刷脸验证,也不能够区分清楚到底是谁在使用,并且对游戏进行充值。
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支付密码这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定期更换。这是为了防止孩子陷入游戏当中,沉迷于游戏。因为现在很多的游戏都是秉持着“充值即能变强”的理念,而对于未成年来说,没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家长要加强管教。
对于此事件,基本都是持不同的对立意见。有的说不应该退款,是因为家长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还有的说相关法律法规上就直接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充值应当全部退还。其实照我看屡屡发生此类事件的背后,应该是一个严重偏颇的社会现象所导致。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怎么看?
10岁男孩偷偷充值游戏妈妈该怎么办
首先,妈妈应该加强自己对于男孩的管理。在男孩玩手机这个事情上,要下定决心,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妈妈也应该及时更换自己的银行密码,让十岁的男孩即使偷偷玩游戏,也不能充值。适当的给孩子增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把精力从游戏转化到生活当中。
11岁熊孩子沉迷手游,偷拿癌症母亲化疗钱氪金,游戏公司的回应令人心寒,你有何看法
现在来说呢?游戏的主要运营目的肯定是背着钱去的!可是由于把控不到位,没有年龄的核对,除了一些社会青年,基本都是在校学生,熊孩子!好多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他们怎么会经受住这样的考验,更何况还是叛逆期的一类人!这件事,家长也有责任,管教不严!孩子肯定不是第一次玩了?你们就没发现?只要是游戏,就没有不能充值的!你们不知道?从孩子第一次玩手机游戏开始,就要管了!让这种事情死在萌芽中!可是,你们却放纵不管!如果当初看到玩开始,就管了,就不会有今天了!现在怪游戏了,说你们可怜呢,也不行,你们是又可怜又可恨!!!!
接下来,我们要说下游戏方的责任!你们是想钱想疯了吧!把手都伸到小孩子手上了,你咋不让你家孩子天天玩游戏呢?在法律上,你们有诱导未成年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入口处,根本就没有设置年龄的卡口!比如面孔识别!身份识别!没有真实身份的核对!真是为了挣钱,连底线都没有了!!!
近年来手机游戏越来越盛行,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游戏监管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众多家长,孩子偷偷用父母手机给游戏充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下面这个11岁的熊孩子居然把母亲的救命钱都充进游戏里了!
上图中的严女士在18年查出了乳腺癌,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因为她的患病而变得雪上加霜,好在通过网络平台众筹得到了三万多元,原本是想留着用来进行化疗的,可是突然发现自己存有两万元的银行卡里只剩下了三千多块,慌了神的夫妻俩经过寻找发现“丢失”的一万七千多元居然被自己11岁的孩子充到游戏里买道具了!
随后严女士的丈夫赶紧查清了孩子的充值记录以及时间,在联系了游戏官方客服并说明情况后,官方客服表示需要进行进一步核实,如果查清确实属实,则可以进行退款,但是严女士目前的病情根本等不起。
11岁的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充了钱,但是并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这个家庭造成怎样的后果。近年来未成年孩子拿父母手机玩游戏充值花掉巨额金钱的新闻屡见不鲜,虽然游戏公司有着不可避免的责任,但我觉得家庭教育的缺失要负大部分责任,如果平时多给孩子灌输一些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对于孩子玩手机时多加以管束,类似的这种事情就会少很多。
综上所述,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你对于这个11岁孩子因玩游戏花掉母亲救命钱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一码归一码,游戏公司本来就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虽然同情这位患病母亲的遭遇,但却有必要对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提出质疑。
类似熊孩子沉迷游戏偷充值消费的事情几乎从未断绝,而每次发生此类事件之后,孩子的家长们总会想向游戏公司把钱要回来。这样的事情看多了,也有些麻木了。拿问题中的事情来讲,其中有几点不吐不快:
1,这位母亲患癌,化疗的钱还是众筹得来的,显然家庭条件并不好。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却让11岁的孩子接触到了银行卡及支付密码,只能说这是父母的失职。
2,11岁的孩子真的不知道他充值消费的是什么吗?不要自欺欺人,现在11岁的孩子懂得真不少,能看懂文字就知道意思。没犯错之前将手机、银行卡和支付码都告诉了孩子,孩子犯错之后,他就又成了啥都不懂的孩子了。这个理由站的住脚吗?
3,这世界上的诱惑多了,手机游戏只是其中一种,做父母的没有教给孩子遵守规则,反而责怪诱惑太多,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好像孩子并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最终只会让孩子得不到教训,越错越离谱。
4,游戏厂商的确也有问题,因为技术上它们完全可以采用刷脸或者指纹认证等等来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消费。可是它们偏偏装聋作哑,当然还是舍不得丰厚的利益了。这就需要加强监管,强制要求了。
退一步讲,如果孩子每次犯了错都能轻易挽回的话,那就真要出大问题了。发生这种事情,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为什么要让孩子玩手机?为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支付码?如果父母在源头上卡好,孩子还有犯错的机会吗?
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扮可怜,有些错误必须要自己买单,疼也得忍着。
总而言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