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菜代表菜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
辽菜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辽菜受气候和物产影响, 辽宁人的口味偏重。辽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同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一步一步的形成了现在整个的辽菜文化,辽菜集思广益,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原有的八大菜系基础上,加以创新。 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到20世纪初,辽菜汲取了宫廷菜、京、鲁菜的传统技艺精华,同时融合了满、蒙、朝、汉民族菜的特点和东北地区气候山水的优势,创造了具有菜品丰富、季节分明、口味浓郁、讲究造型的辽菜特点。
酸菜汆白肉
酸菜汆白肉是一道辽宁传统名菜,以酸菜、五花肉等为原料,白肉肥而不腻,酸菜鲜香嫩脆,看似简单,做法却讲究得很。汤浓肉烂,菜酸入味才是此菜的精髓所在。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09年的春晚还被赵本山带到了他的小品里。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
鲶鱼炖茄子
鲶鱼炖茄子这是东北炖菜里很有名气的一道菜肴,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各取所需,味道醇厚。
兰花熊掌
由熊掌与虾茸油菜心烹制而成,熊掌金红油润,汁浓味醇,酥烂鲜香,油菜心酿入虾茸呈兰花状,布于熊掌外围,滋味清淡,形色素雅,全菜荤素兼备,有滋补脾肾之效。
凤腿鲜鲍
由鲍鱼与鸡小腿爆制而成。鲍鱼鲜嫩滑韧,色泽乳白,鸡小腿烂香微甜,红润光亮呈放射状摆列鲍鱼四周,全菜造型别致,红白相映,营养丰富,有利肝明目消炎之功效。
红梅鱼肚
将虾茸制丸煎后压饼,爆成红色居盘中,另将鱼肚酿入虾茸蒸熟,环于外,全菜色泽艳美,红白相映,咸甜交融,清淡鲜嫩。
刘国栋,1923年12月出生于天津,辽宁省沈阳市人。国宝级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国宝级大师,辽菜泰斗,著名国际烹饪大师。精通辽菜、津菜、川菜、苏扬菜、南菜、鲁菜等,代表菜品有桃花香扇、软溜黄鱼扇、芙蓉蟹黄、蜜汁莲花苹果、凤凰戏牡丹、鸡茸扒白菜等。为辽菜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辽菜创始人之一。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09年的春晚还被赵本山带到了他的小品里。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您要是还没吃过那可真是一大遗憾。快点动手吧,和我一起享用这人间美味!小公鸡配上榛蘑或是茶树菇是现在比较多见的吃法。我用的是鸡翅根和红蘑一样营养,美味!
鲶鱼炖茄子
鲶鱼炖茄子这是东北炖菜里很有名气的一道菜肴,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各取所需,味道醇厚。
凤腿鲜鲍
由鲍鱼与鸡小腿爆制而成。鲍鱼鲜嫩滑韧,色泽乳白,鸡小腿烂香微甜,红润光亮呈放射状摆列鲍鱼四周,全菜造型别致,红白相映,营养丰富,有利肝明目消炎之功效。
红梅鱼肚
将虾茸制丸煎后压饼,爆成红色居盘中,另将鱼肚酿入虾茸蒸熟,环于外,全菜色泽艳美,红白相映,咸甜交融,清淡鲜嫩。
游龙戏凤
由刺参笋鸡人参以酒锅烹制而成。因于人参汤沸时海参如龙笋、鸡若凤而得名。参体柔软入味,笋鸡酥烂脱骨,食之益身补气。
红棉虾团
以太湖珍珠虾制茸为丸经炸烧而成。环列煎塌如意虾酥麻蛋饺绿菜作陪。全菜金亮油润,色肥艳美,口味酸甜,酥脆清香,肉鲜微麻。
辽菜是以辽宁省地域为主体菜系的一种统称,清朝宫廷菜、王(官)府菜、市井菜、民俗菜、民族菜构成辽菜的基本框架。主要代表菜有小鸡炖蘑菇、葱烧辽参、茄子炖鲶鱼等较有代表性。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在这里就详细介绍一下辽菜代表人-----刘敬贤刘大师。
1983年11月,在首届全国烹饪大赛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刘敬贤大师制作的“兰花熊掌”。取得满分,一举夺冠,位居全国十佳厨师之首。也正是这次比赛之后,辽宁菜肴异军突起,扬名于世,刘敬贤成为“弘扬辽菜第一人”。
刘敬贤大师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特一级烹饪大师,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荣誉主席,辽宁省饭店协会终身荣誉会长。现为中国烹饪协会元老级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人堂大师。
辽菜形成于清初,是基于鲁菜和宫廷菜,葱烧海参,扒三白,焦熘肉段,㸆大虾,锅包肉,熘肝尖,溜三样。
地方特色小吃比较出名的有老边饺子,海城馅饼,李记坛肉,沟帮子烧鸡,李连贵熏肉大饼
代表人物:刘国栋,刘敬贤
辽菜的口味是结合鲁菜和京菜演变过来的。辽菜的鼻祖王浦庭和仇寅仿祖籍都来自山东。所以,辽菜的菜品基本是以肉类为主。到了辽菜第二代刘敬贤和王清林时期。在王浦庭,仇寅仿老辽菜的其础上,研发了兰花熊掌和满汉全席。使辽菜在国内外,有了更多的享誉。特别是满汉全席进入到人民大会堂。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连续获得全国厨艺大赛金牌。
请问:有哪些过年的风俗习惯已经被丢掉了,让你感到很痛心
最痛心的就是放烟花。现在好多大城市都嫌烟花爆竹吵,污染环境,尤其是长三角的某个特别发达城市。支持放鞭炮肯定有人要喷,来喷吧。作为最有年味的一项活动,居然被上升到禁令层面的抵制。有人说这种土俗的活动可以被取缔了,第二天韩国申遗烟花成功,很多传统文化的消失都是因为一小部分跳出来搞事情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进步和他们毫无由来的优越感造成的。放烟花不是土,我们也没有一年有400天在放烟花来扰民,就这15天放放。放烟花,是我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我们的根。
以前我们农村过年贴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写成的。现在生活普遍提高了农村集市上什么东西都有卖的。对联更是琳琅满目,各种各样。已经很少有人写春联了。写春联可以练习书法,修身养性。可现在人生活节奏加快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静下心来写春联了。如果说再买一支毛笔,买一张大红纸写对联会感到很不可思议。写春联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吧,渐渐地就会丢失了。感到很痛心。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晨人们吃罢饭,穿上整齐的衣服,不论天气好坏都到街上,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看媳妇”。所谓看媳妇就是看刚刚过去的一年村里新娶回的媳妇儿。这些新媳妇儿要在初一上午给本家长辈拜年,俗称“磕头"。亲近些的本家或亲戚会给准备压岁钱,远的就不必了。说是磕头其实也不是真的跪着磕头,新人说句“给您们磕头了"、主人家说:“磕上哇”就行。新媳妇们走在街上穿着崭新的衣服,打扮的俊俊俏俏,站在街上的村民们便对经过的新媳妇儿品头论足,甚至还给每个人打分。
新媳妇给本家“磕头"拜年,不是说拜完年就完了,受过“磕头"的本家在正月十三前要把本族新媳妇请到家吃顿饭,称“请新人家”。那时候农家大都不富裕,有些人家甚至自己过年都舍不得吃的东西拿来招待新人家。民风淳厚,也不知这“磕头"的习俗始于何时,传承了多少代。
现在这个风俗习惯已经消失了,随着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正月吃请已经淡出农村,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但仍然是社会的进步。
过年,是一个圆周长为365天的年轮,止于始,始于止。这不又转到年末了,忙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归心似箭般的回家准备过年了。
记得小时候,特别向往过年,还离年关好远,就在心中默默的数念,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可以随大人去走亲戚,更好玩的是玩春景,什么是玩春景呢,就是舞龙、舞狮、莲船、三棒鼓等等多项民俗活动,大人们表演,小朋友帮忙拿衣服,前后簇拥,真是热闹极了。有的村落小,组织不了舞龙,便由年长者去请邻近村庄的舞龙队,那更是一番热闹,每到一家鞭炮相迎,整条整条的香烟用红布覆盖作为谢礼奉上,表演完毕还有一餐早已备好的酒席,无论大人小孩都有招待。这些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晚结束,当然十五的晚上各项活动都将进入一个高潮。
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生活,各自出外打工天各一方,有的连春节也回不了家,这些民俗活动也渐浙地离我们远去,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许多,但总有一种失去了什么的感觉,不知读到这里的朋友有没这种感概?
谢邀,农历一月又叫正月,家乡人有在正月三十这一天过最后一天“年”的习俗,放鞭炮,吃臊子面(地方语叫“拉钱💰串子”)或水饺,晚上全家人都要“过火”跳来跳去最少三次,直至火灭,其中大人手拿擀面杖、盘子称(连同称锤一起)一般女主人手里拿一撮盐撒在火堆,小孩子由大人抱起来转三圈,精神稍好的老人则由儿孙背起来过三次,过完火全家人甜甜的笑。柴草则是从野外采集的蒿草麦秸之类的,后面的活动是“照蝎子”不论大小人都行,点亮正月十五留着的红灯笼红蜡烛在家里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照一遍。然后由小孩子故意烧着。习俗随之结束,灰烬在室外则留在第二天才打扫。目前这项习俗不太兴盛,不过,家乡人们保留较完整。
我们把春节拜年贴春联吃水饺的民俗申遗好不好
申请是为了保护,尤其是对付韩国那种什么都拿来当做自己发明的主……其实中国浩瀚灿烂的文化传承很多很多,过年的习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往往太日常的东西反而容易被自己忽视,申遗没什么不好,说明自己对自己开始重视了。韩国当初自己主动放弃甚至拒绝了汉字,尚且大言不惭拼命把华夏传过去的文化一个个数出来当做自己的“遗产”,得让他们和世界人民好好长长见识了。
你家乡是清明当天祭祖吗?有什么特殊习俗来说说吧!让大伙涨涨知识
我是德州,这里一般是过寒食节,主要是给祖先坟墓添土修整,烧纸上供,供品是水饺水果或者鱼🐠鸡等,一般立墓碑也是在春天,特殊民俗还真没有。
对于清明,中元,寒衣节这三个祭祀节日,觉得应该尽快申遗,要不然又被人家抢先。详细观点前些天写了文章,发在头条了。朋友可以去阅读,引起重视,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家乡清明节一般都是在当天祭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就是做一些好吃的饭菜,(因家穷那时所谓的好吃的比现在可就差多了)但烧香、紙、磕头是必须的。后进城了,清明节祭祖尽量不在当天,(因公墓人山人海)都是提前两、三天进行。现在生活好了,供品花样多了:饮料、烟酒、水果、点心、鲜花等比以前可是大不一样了。但烧纸、放鞭炮是不允许的:一是容易引发山火;二是也污染环境,这些习俗逐渐消逝了。
我的家乡在湖南蓝山,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是一个大家族(同姓人)聚齐一起上山扫墓,无论天气如何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男子都必须参加,若是在外没有办法参加,除了特殊情况外,若有无故缺席讲罚款500元每一个人,作为当天扫墓后大家族聚会喝酒吃饭的钱(一般清明扫墓都是AA制,家族每家出钱)。
其次在清明节扫墓仪式会按家族的意见而定,一般是清明节前3-4天,或者清明节当天进行扫墓,因为每一年清明都是雨天,所以一般在下雨天的时候在山上总能碰到一波又一波的人,其实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先人的拜祭,也是一种特殊的孝顺,这一天无论贫穷富贵都是一样,每当这一天,山下停留着各色车辆,宝马、奔驰的人都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有些还抱着孩子,都会穿过泥泞的小路,甚至都是毛草开辟新路进行山上扫墓,热闹非凡。
最后一般立碑也是在清明这一天举行,立碑时,摆酒宴请亲朋一起互相帮助讲碑立于自己的亲人墓前,大家携手并肩共同将自己的亲人墓打扫干净,然后烧纸钱,插花,烧香拜祭,以示对先人的祭奠,之后小孩大人一起作揖三拜,让先人保佑自己及子女大富大贵健健康康的。
青山绿水金山银山,青山绿水我的家。神秀天台人杰地灵,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全域旅游大花园,美丽乡村百花盛开。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最美的时光,四月阳光灿烂的日子。晴晴雨雨蓝天白云诗画江南。清明假期还未到,乡村人民群众己经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上坟祭祖传统文化节日,纪念朝拜成了一种习惯。以前上坟放鞭炮,现在送一盆花篮。大家文明祭祖成了风尚,乡村上坟祭祖小桥流水田园风光空气清新。祭祖完毕回家路上,经过毛竹园。挖春笋带回来,送亲戚朋友。增添一份喜悦场面,今年家乡毛竹园春笋大年,春笋大多比较丰富。弟弟在家己经给带来好几次春笋,做各种小菜可口美味。春天城乡公路两边山水,绿色盎然风景如画。欣赏沿线美丽风景,一个主题却一举两得。今天清明节阳光明媚的一天,街道公路热闹非凡。行人如织车如潮水,好多花店各种花篮子好美。不一样的热闹氛围,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回到家里上坟祭祖的人们,还是好多人在今天去上山祭祖。清明假期带来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菜市场街道上迎来久违的消费人潮。各行各业迎来开心喜悦的一天,自己一清早开门大吉。稍后镇上办好了几件事情,菜市场买了菜赶紧回小店工作。放假了女儿在帮忙看一下,还是有意外收获。平日里自己出去只能关店门,天气好加上清明假期。各种东西销量好生意兴隆,回到家里创业前景无限好。一顺百顺心想事成,兄弟在南方开店。今年难得回家祭祖,兄弟团聚比较开心快乐。自己在家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关注家乡。兄弟回家了,就住在一起比较方便。互相帮助鼓励,相信明天会更好。热爱生活热情工作,清明节第一天开开心心顺顺利利,祝福送给你开心快乐每一天。快十点半了,小店工作中。接下来开始准备中午饭了,下午晚上各方面比较忙碌。积极面对整洁有序,一件一件做好每一件小事……
在我们的家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那时清明节是相当隆重。上初中时候,每年清明节这天,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现在学校是不是还组织学生进行这个爱国教育?不清楚,我想还应该这样!那时家乡还有这项活动,就是大家庭的祖坟,在清明这天早上,集体去扫墓,也就是每户只要有男丁在家,都要去参加祭祀活动。像我们大家族,四十余户,一百多人口,每年清明前几天,族中长辈或非常有威信的人,从每户集资一些钱,当时一户最多也就两元钱,买些纸钱、鞭炮、糖果,在给祖坟添新土后,烧纸钱放鞭炮摆贡品祭拜,完毕后,把剩下的糖果分给参加劳动祭祀的人,还有一些跟着大人去看祭拜的小孩,那场面可以说非常隆重也非常有亲情。现在人心散了,外出打工不在家的人也多了,特别是年青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已不注重了,也由于祖坟地已分于农户个人田间,在举行以往那样祭祀行动也不方便了,所以这种祭祀活动已好多好多年没有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有些遗憾。现在清明节祭祀,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还是举行的,也就是添点新土,烧点纸钱,不过现纸钱品种可多样了,有火纸、金元宝、冥币等,还有买一些塑料花及鲜花放于坟前。不过不一定是清明这天,我们家乡有″清明祭祀要提前"之说。我今年回不了家了,这不父母的坟及祖坟,哥哥和侄子已添新土两三天了。不能回去亲自添土跪拜,就写这点,祭奠我的父母,愿他们在天堂里幸福,同时祭奠朋友们的先辈!
我是湖南一个小县城的人,我们那边讲究的是“前三天后三天”当天不祭祖的习俗。
清明节的前三天,大家就开始忙完去祭祖了。有的人家讲究早去,说这样就更能表达自己的孝心之类的。
实在没时间的,最迟也得是清明节后三天必须过去祭拜,超过清明节后三天,不能再去坟头祭拜了。
当天不能去!我们那边,讲究凡事不能对着节气来弄,所以,一般当天,是没人去的。不仅是这个,而且在过节的日子里,家里去了人,也有认为不吉利,时辰不好一说。比如我妈,就是端午节当天走的,家里亲戚认为对着节气,走的时辰不好了之类的。
清明节,一般就是带上鞭炮,香,纸钱,肉,水果,零食之类的去坟头祭拜,顺便把坟头的野草之类的,一并清理干净!
我们苏州地区在清明当天不上坟的,除非当年有先人过世,一定要过了正清明这一天,在以后15天之内随便哪一天均可,包括阴历七月十四当天不祭拜祖宗的,还有,我们那里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大年初一不上人家家里去的,拜年也不去的,包括出嫁的姐妹们正月初一这一天不来往的,初二以后随便,大年三十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决不可以回娘家吃饭的,不然娘家嫂子弟媳极不开心的,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家吃年夜饭的话娘家人要败家的,如果女儿因离婚回娘家的话那在年三十这天女儿不得与娘家人同桌吃饭,非得一个人在厨房间吃并且双脚要踩在两个瓦盆里,不过菜品丰富,如果做到了一家人和睦如初
题主和我的友友们好!
我是常德农村小赵,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我们常德本地的清明节祭祖上坟知道一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清明节,我们这边在清明节当天是不上山祭祖的,我们这边有“前三后四”之说,就是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祭祖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烧香、点蜡、烧纸、放鞭炮、坟上挂满了纸钱和彩色塑料制品!但是不在山上吃饭,挂了纸钱就回家了,不是家里有客人来,就和平常一样,也不会做什么好吃的!
摆清明酒,这是宗祠族人的活动!也就是同宗族人给祖先立碑!一定要在清明节当天,还要请道士开坛做法,放鞭炮,请农村大厨办酒席!只要是族人都可以去吃,场面很大,一般的都要开几十桌才行!
原来老人都说下雨不去山上挂纸钱,我们这边有这样的一句话“落雨打湿挂山纸,不值半分钱”!之所以,现在的纸钱都改了,改成塑料五颜六色的挂饰品,打不湿了,现在下雨也有人去祭拜!
我们这边的习俗就这样,如果有常德的朋友看到了,我没有说到的,麻烦帮我补充一下!谢谢!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有何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首先是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
所以它有不同的气象信息。
二十四节气又是中华民族标准的太阳历法。
所以它记录着标准的时间变化。
二十四节气又是地球公转轨道的描述。
它展示着冬季地球离太阳近曲率大。夏季地球离太阳远,曲率小。春秋二季对称平缓。
二十四节气又是宇宙空间的天体位置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要发扬自己的文化精神。
复兴古文化靠自己的优势。
不要等待外国人的评价。
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复兴。
二十四节气是标准的太阳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一个概念,自从发明开始,就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立春是第一个节气,称为孟春,由于地球的运行作用,立春有时在春节前,有时在春节后,万物开始萌动,第二个是雨水,气温慢慢变暖,水浸泡植物和土壤,为发芽做着准备,三是惊蛰,地下冬眠的虫子开始复苏,四是春分,真正的春天标志,植物开始冒芽,每年一到春分,你就会发现白天和晚上时间等长。清明是人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气,缅怀先人,外出踏青,此时草木开始茂盛,气候清凉,虽然多风,也阻挡不了出门的欲望。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雨量增加了,适宜作物播种,俗话说,春风浩荡,雨生百谷。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是夏天的六个节气,再立秋,立冬又是各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除了描述时间,季节的运行变化外,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我们身体的很多机能也受季节的影响,我们生活的食物,四季进补,以及中医临床都会参考二十四节气。太多的因素,难以赘述,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指导作用,更要继承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基本是固定的,但在阴历不固定,农村就依靠二十四节气知道多久耕地,多久播种,多久收获,但阳历做不到,阴历很神秘,十五十六的月亮一定是圆的,这就是阴历的奇妙之处,有心者可以留言探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的文化瑰宝。是几千年来劳动先祖的智慧结晶,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参照!
二十四节气它揭示的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现象,到哪个节气气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指导人们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提醒人们养生保健,以达到天人合一更好的生存!
在古代人类没有先进的气象科技,只能通过对天地宇宙的观察进行生产,经过漫长的观察人们发现了地球的规律,所以用一个节气来表示就是提示人们气候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例如春分,当到了春分这个节气,地球的气温逐渐开始回暖,大地开始复苏,阳气开始聚集,人们就知道该进行农业种植了。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最好的印证,提示人们适应天地变化,进行相应的生产生活。现代的科技已经印证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同时也说明了古代先民的伟大以及智慧。
二十四节日是几千年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它的产生是漫长的,艰难的,是劳动人民一点一滴的心血,它的产生也是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才有了我们现在可以坐享其成的伟大成果。它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农业,军事,文化领悟都以它为参考,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对它的研究之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天文气节时季魅宝,传承下来有非常的价值。一年十二个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掌握和了解二十四个节气,有利于人们知道季节节气交替转换,明白寒来暑往,酷暑严寒,熟知农事耕作播种收获。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体的引导了农耕生产。同时,这样以星位定节气,综合的天地人合一的认知,是有着很科学内涵的。从人尾椎第五节上数24节,正好对应24节气,并且,如果细致体会,每节尾椎在对应的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感觉和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中国的农历)表示季节、物候、气侯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自"立春“开始,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更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简单的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口诀为: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中,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指春季)。
立夏,小滿,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指夏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指秋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指冬季)
在我国,虽然南方北方的地域差异较大,但是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的活动一般与二十四节气是分不开的或者是区分不是太大。对于从事农业生产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比如,俗话说:芒种忙,三两场。指的是芒种时侯,各地的冬小麦均已成熟,早熟的地区已经收割并已收到了打麦场。(现在均用收割机,这种现象实际上更明显了)。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首先,二十四节气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早年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次,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启,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物候、气象进行观测和总结的结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应用价值。
最后,二十四节气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家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推断古人的生活作息情况,更可以了解到古人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为现代文物、民俗研究提供参考。
韩国「银质梨花瓶」申遗后被发现产自日本,韩国文化遗产管理有哪些问题
古代朝鲜作为附属国,哪有什么文化遗产,无非就是效仿宗主国中国的文化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篡改,学的不伦不类,例如春联、饺子等。近代独立的南朝鲜更没有所谓的文化遗产,他们所擅长的就是窃取他国文化,南朝鲜人内心极度自卑,就因为文化不自信,解决办法就是不停的搬弄是非掠夺他国文化以满足自己的妄想。
韩国一直在申遗路上走,它还有一个特点,恨不得全世界都是它的韩国文化遗产,这种“好遗心理”令人佩服。它们一直走在申遗路上,便百折不挠地将中国的文化遗产揽为己有,真正做到“脸不红,气不喘,心不跳”,韩国人这种争强好胜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韩国已成功申报了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次于中国(42项)、法国(23项)、和日本(22项),数量位居世界第四,其中我们很多的传统文化优秀瑰宝已经被韩国收编了。2005年申报成功的江陵端午祭,2020年申报成功的燃灯会,2001年申报成功的宗庙祭礼。
特别是韩国有一项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竟然将朝鲜王朝时期保存下来的9所儒学私墅,打包命名“韩国新儒学书院”,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耻辱的是这些书院写的都是汉字。还有源于我们的中医,日韩已拥有70%的专利,欧州将近29 .7%,身为中医的鼻祖中国只有可怜的0.3%,这不是值得我们国人深思吗?
综上所述,韩国人这一系列举动就是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揽为己有。韩国非物质文化申遗的一大特点:只要是存在于本国文化中,不管其来源如何,都被包装成韩国文化。如中国的苏绣、油纸伞、走绳、大木匠、燃灯会都被韩国占为己有。这一系列发生的问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一直以来我们都鼓励创新、鼓励求变、鼓励与时俱进,而常常忘记了我们手中所拥有的东西。也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不要再让中华文化流失海外了!
从韩国人拼了老命,拼了老脸,拼了国家的声誉,拼了国际信誉去申遗、申遗、申遗……我们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毕竟申遗后文化遗产将被世界认可,关键是将被流传至子孙后代,若干代以后,谁还去证明那些文化遗产是中国的而不是韩国的?
与其义愤填膺,与其嘲笑韩国,不如奋起努力争取,把我们老祖宗的品牌推向世界!不留遗憾!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上巳节”,也叫“三月三”、“上巳节”。上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以来。上巳节是祭祖、祈福、防疫、娱乐的综合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神明,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还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和集市交易等。在江南地区,人们还有赏花、放龙灯、划龙舟等风俗。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又称“三月三”、“上巳日”、“祭巳节”、“踏青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上巳节源自古代巫师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百姓庆祝春天的节日。据传说,上巳节是为了祭祀巫山之祖——黄帝的女儿巫娥,以及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幸福。上巳节的活动包括祭祀、踏青、打马球、荡秋千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求吉祥如意,消灾避祸,祈求好运。
在现代,上巳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一起踏青、玩耍,增进感情,感受春天的气息。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传统民族节日
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
今年“壮族三月三”
广西放假3天,糯米饭要吃五色的,衣服要穿绚丽的,山歌要越唱越响亮,广西各地这几天,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上巳节”、“三月三”、“三月节”、“上巳日”、“想亲节”等,通常被视为春季的主要节庆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去踏青寻幽、祭祖扫墓、登高赏景、做菜祈祷等。
上巳节起源于周朝早期的祭祀习惯,后经逐步的演变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的地区还有吃花糕、泼水、赛龙舟等独特的习俗,寓意着祈求健康平安和丰收长寿等美好愿望。
虽然现在需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线上的方式,例如直播、视频等,来进行远程祭祀和互动。这一天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敬,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的时刻。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是中国传统情人节。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三月三相传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农历三月三期间,民间有踏春、交友、宴宾、祭祀、欢庆、农耕的传统习俗。
明天就是腊八了你们那都有什么习俗吗?除了喝腊八粥
腊八节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按照老传统,这一天人们总要食“腊八粥”以庆丰收。这种习俗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腊八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腊日说。据考证,自周代开始,我们的祖先都要在每年冬来春初、新旧交替的十二月進行腊祭活动,用打猎获得的禽兽作为祭品祭祀天地。当时“猎”和“腊”两个字还没分开。古书上解释说:腊者,猎也。故腊就成了十二月的祭名,后遂把十二日称为“腊月”。進行腊祭活动的那一天叫“腊日”。
腊祭活动不是腊月的每一天都能進行的。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说文-肉部》说:“腊: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后改为十二月初八,宗檩《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古时候大家统一在腊月初八搞祭祀天地的活动,可以想见是很热闹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说的就是腊八祭祀遇上了好天气。
古代腊祭还搞一种“击鼓活动”。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腊日击鼓很有趣。击鼓人戴着胡头,扮作金刚力士,奋力击细腰鼓,叫做“击腊鼓”。现在,过腊八节击腊鼓的习俗不存了,欢庆丰收的习俗却还保留着。
二是佛教日说。这是目前汉族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主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日卡常于该日举行诵经活动,并效法佛主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后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腊日初八吃“腊八粥”以庆丰收,直到现在,这一习俗还保留着。
明天是腊八了,我们这里就只有喝腊八粥,没有其它的习俗。
腊八,是农历腊月初八,俗话说腊七腊八冻煞这叫花儿,小时候天气异常寒冷,母亲在腊八这天,天不亮就起床,用自家种的小米和绿豆,还有自家种的小麦和玉米,到石碾上脱去皮后,叫米仁,再放上红枣,用大铁锅,土灶台,烧柴禾,熬腊八粥。
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燃烧的干柴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就开锅了,浓浓的腊八粥香扑鼻而来,我们招不住诱惑,立即穿衣起床。就像朌星星朌月亮一样,终于朌着母亲把熬好的惜八粥,端上了饭桌,喝一口,香香的,甜甜的,而且一直暖到心底,一碗喝完,感觉浑身都暖暖的,再喝第二碗,第三碗,肚子已经装不下了,可是嘴里还想喝。
现在,我年年都熬腊八粥,怎么就喝不到当年的味了。
1)早早起来熬腊八粥,晚上把八种豆类,小米,高粮米,大米,花生,红枣,核桃仁,冰糖等等泡上,早晨起来小火熬两个小时,七点钟就熬好了,配上小菜喝粥。
2)头天晚上把大蒜头剥掉皮,清洗干净,凉干水,玻璃瓶洗干净无油无水,第二天早晨把腊八蒜泡上。
3)从腊八开始就该收实房间了,搞卫生,洗床单被套,窗帘,擦门擦窗户,把柜子收实一下,不要的东西打包,把柜子腾一下。
4)准备给亲戚朋友的过年礼物
5)准备自家的过年东西。
6)最后贴春联,三十晚上包饺子。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腊八节又称“腊八祭”、“腊日祭”,是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的曰子,也是佛成道节。相传腊月初八这天正是佛祖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日子。在民间有歌谣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是过年开始的标志。
(一)祭祀
腊八这天,人们会祭祀神农和后稷等神灵,祭祀祖宗,祈求丰收,并驱除疫鬼,以祈求平安!唐末加入了拜佛。
(二)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最早始于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腊八粥里有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等谷物,也有红豆、绿豆、芸豆等豆类,还有红枣,桂圆,莲子等干果。也有地方会加入萝卜等蔬菜。腊八粥有补养脾胃之效,乃冬令佳品。清朝时,食腊八粥的习俗尤胜。从皇宫、官府、寺庙到百姓,都会熬煮腊八粥。《红楼梦》第十九回曾提到过腊八粥,沈从文也写过名为《腊八粥》的文章。杭州人认为,能吃到灵隐寺的腊八粥才算真过了腊八节。腊八粥已如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腊八蒜
北方很多地区会在腊八这天泡腊八蒜。将紫皮蒜剥皮后,泡入装有米醋的密封罐里,放阴凉处。腊八蒜色如翡翠,广受欢迎。
腊八豆腐
在安徽黟县,要晒制腊八豆腐。把豆腐抹上盐后风干,可三月不坏,是待客佳品。
麦仁饭
在青海地区要吃麦仁饭。相传佛祖在深山苦修六年,以致瘦骨嶙峋。有牧羊女献上乳糜,香谷,果实煮粥贡佛。佛祖食后得道。后来麦仁粥慢慢演变为麦仁饭。
吃冰
腊八前一天,用钢盆装水结冰。冰脱盆后,敲碎而食。传说这天吃了冰,一年不会肚子疼。
在我的家乡重庆,人们平时可在超市买罐装八宝粥,早饭可以吃现熬的八宝粥,但这些和年没关系,并非真正腊八粥。在腊八节这天,华岩寺会为四面八方的信众及百姓施“腊八福粥”。在腊八这天,还可去“舞龙之乡”铜梁观灯看火龙。长嘉汇的弹子石老街也有“千灯万福”的活动。
虽然好多传统节曰都在岁月中淡去,也有的名存实亡。但人们越来越发现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才有了一次次申遗,才有了汉服热,洋节才会遇冷。希望以后中国人会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过自己的节日,把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就是我国所说的,农历2019年腊月初八在民间被称作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节就是年,也就是说喝了腊八粥,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天好多地方流行着喝腊八粥,当然喝腊八粥也有很多讲究的,俗话说“腊八,祭灶,就是年。”通过这句话就了解了,在腊八节这一天有些地方开始祭灶,早早的起来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熬腊八粥喝。
腊八粥的做法多种多样,在我们这边也叫做八宝粥,一般是用大米、小米、大枣、红小豆等熬成的八宝粥。如果说想喝的香甜,在八宝粥里放一点糖,那就更好喝了。“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其实腊月初八和腊八粥也是有道理的,从这两天的天气预报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降温也就开始了冷空气的到来,寒冷的天气逐渐的到来,喝腊八粥以后能够保暖身体。一般腊月初八即将迎来三九的严寒天气,这也警告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早上喝一些稀粥,对于人身体提供热能驱赶寒气是非常有好处的。
俗话说:“谁家的烟囱怎么冒烟,谁家的高粱到红尖”、“哪家的水缸满,哪家的地增产”!这两句俗语就说明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必须要早早的起来,男人要到家外面的圈子里挑水,要早早的把水缸挑满,对于家庭主妇要早早的起来生活来熬腊八粥,这也就有了这两句俗语的意思。毕竟腊八粥是需要长时间的熬制,并不是说烧开了就能够喝的,只有男人早早的起来挑满水缸,主妇然后再去熬粥,能够赶上天亮以后喝上热乎乎的腊八粥。这就是过去的习俗,当然现在自来水已经到家,也不用再去跳水了,但熬腊八粥还必须早起。
我们这边在腊月初八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制作腊八蒜主要是为了寒冷的冬天吃起来方便,而且能够驱寒。制作腊八蒜也非常的简单,就是把大蒜的外皮剥掉,然后用醋来泡制大蒜,可以在里面也可以放一点糖。这样制出来的糖醋蒜非常的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拿一点糖醋蒜不但有杀菌消毒驱寒的作用,而且吃起来很方便。对于其他的地方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天气开始变得非常的寒冷,农村好多人开始制作腊肉。
总之,今天是腊月初八,也是我国农村大多地方开始喝腊八粥的一天,好多人会早早的起来熬腊八粥。毕竟在寒冷的冬天的早上喝一碗热乎乎的稀饭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驱除寒冷的天气。当然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好多地方也包水饺吃,也起到了腊八粥的作用,毕竟热乎乎的饺子也能够提高人身体的温度。腊月初八的风俗也比较多,有的地方祭灶或者祭神灵、祖先,有的地方制作腊八蒜制作腊八肉,有的地方还打扫卫生。但在民间习俗当中,只要过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就到了年,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是好日子,也是人们忙碌的准备年货的日子,也是每天可以选择打扫卫生的日子,驱除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有以下习俗:
1. 吃腊八面。
陕西有些地区人们煮面敬神,叫“腊八面”。敬神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2.吃腊八蒜。
中国北方地区这一天会吃腊八蒜。
3.起早。
腊八节这天什么都要起早,要赶早,为的是抢个好彩头。老一辈甚至半夜就起来,烧火熬腊八粥,是为了让烟囱早冒烟,让自己庄稼丰收,自家能发财。
4.祭祖敬神。
腊八这天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先人庇护与神灵保佑。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来祭祀祖先。
5. 逐疫迎春。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即傩, 特别是古楚国巫术盛行,以巫治病。现在江西南部等地区仍有傩戏,人们戴恐怖面具,击鼓来驱鬼避疫,迎接新春。
6. 纪念佛祖悟道。
腊八节叫“法宝节”,亦称“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深山修行,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日子。中国一些佛寺在腊八会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明天就是腊八,各地都有什么习俗?
谢谢邀请,回答:
腊八节,这天,我们这里一共有三项年味;
第一做腊八粥,主要原料,黄米,大枣,芸豆,白糖,加适量水。
做出来的腊八粥,相濡可口,甘甜细腻,是暖胃养生的上好佳品。
第二,清扫卫生日,过腊八往后,卫生扫除,就不用看吉日,哪一天都好,这是接新年该做的大事。寓意是,扫除晦气,迎接生生之气,来年发福生财,明媚成祥。
第三,赶早,腊八节这天什么都要赶早。古人说;【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谁家水缸满,谁家地增产。】所以老一辈,在腊八节这天半夜,甚至于前半夜就起来烧火做腊八粥,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丰产,早早的烟囱冒上烟。
男的在半夜就起来挑水,把水缸担满水,这都是古时候的陈年陋习,现在基本没人信这个了。
如果哪家有上岁数的老人们,他们在腊八节这天还会念叨上句,你们应该怎么怎么做,才能过上好日子,你说这真能灵验吗?
谢谢大家!
收起
🍃🌿🌲🎄🌴🐫
明天就是腊八了,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东北习俗是,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有很多食材,主要是大黄米加点饭豆,放在大锅里煮,煮到一定程度,好了就进行吃了,还有一种是八宝粥,食材: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 辅料有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等。一般用到以上这些食材,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腊八粥的选材是不同的。也有的根据不同的食材来做粥。这就是东北人过腊八粥所吃的腊八粥。